桐乡羊肉面在杭州获得选米其林

今年共21家入选,其中9家餐厅最新入选,囊括更多本地味道和面馆推介。

摘要:其中包括以温州和台州风味为主的铁定鲜、中天竺法净禅寺旁边的素食小店贰捌玖素面馆、主打绍兴菜的葛郎倌和越稽、主打汤面和拌川的来翠面馆 (集贸路)、凭借地道萧山菜而闻名的南丰饭店、主打杭州老菜的新六和、主打桐乡羊肉面的秀才羊肉面、宁波菜寻味江南。

2024年杭州米其林指南共收录67家餐厅,其中包括:8家米其林一星餐厅(其中2家新上榜)、21家必比登推介餐厅(其中9家新上榜)、38家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其中9家新上榜);3项特别奖项:米其林指南年轻厨师奖、侍酒师奖和服务奖。

今年依旧没有2星餐厅。

2024年杭州米其林评选

按照惯例,先是必比登推介。这个名单主要针对人均消费在二三百元以下(根据36欧元的欧洲标准换算过来)。

今年共21家入选,其中9家餐厅最新入选,囊括更多本地味道和面馆推介。

其中包括以温州和台州风味为主的铁定鲜、中天竺法净禅寺旁边的素食小店贰捌玖素面馆、主打绍兴菜的葛郎倌和越稽、主打汤面和拌川的来翠面馆 (集贸路)、凭借地道萧山菜而闻名的南丰饭店、主打杭州老菜的新六和、主打桐乡羊肉面的秀才羊肉面、宁波菜寻味江南。

  秀才羊肉面(面食):老板为了还原家乡的味道,特意选用约12个月大的桐乡湖羊和桐乡细面,每日直送杭州。羊肉各个部位均有提供,建议品尝羊肉羊杂面,甜咸得宜的羊肉煮得入味,肉质酥而不烂;羊杂咸香,搭配挂汁的细面,令人暖意十足。

  2024米其林榜单发布,立刻有老顾客打电话向秀才羊肉面的老板钱明道喜。完全不知道啥是“必比登推介”的钱明,一开始一脸懵,后来打电话、发微信向他道喜的人越来越多,他才去网上搜了一下。

  秀才羊肉面的生意平时都是工作日的时候旺,节假日的时候淡。“客人基本都在附近两公里范围工作,上班的时候把我的小店当食堂,一旦放假休息就不会特意来吃。”钱明说。
图片

  “我这家店离景区很远,旁边地铁站还没开始运营,虽然上榜了,我觉得也不会有太多人专门来吃碗桐乡羊肉面吧。”钱明显然低估了上榜后的“魅力”,直到假期忙到脚不沾地,他才后悔没有提前备货请帮手。图片

  “五一”期间,慕名而来的客人把位于文三路的秀才羊肉面挤得满满当当,羊肉面的销量涨了50%左右,直接冲到一天600碗,60斤重的羊要用掉5只。来吃的顾客还建议钱明做一块“必比登推介”的牌子挂在店门口,可是直到“五一”结束,都没见牌子挂出来。“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文印店。”钱明说。

图片

  钱明说,来店里的基本都是来打卡米其林榜单餐厅的年轻人。有的是外地来杭州的游客,有的是附近的居民,还有的从萧山专门开车几十公里过来吃。

  桐乡的老乡也来了不少,他们有的是来杭州玩,想和桐乡的羊肉面比较一下,有的是在杭州工作,带朋友尝尝上榜米其林的家乡味道。一位桐乡濮院镇的老乡告诉钱明,万万没想到,桐乡的面上了杭州米其林指南的榜单,“你的店算是为桐乡美食争光了。”

  生意好了会涨价吗?钱明说:“不会涨的,这个尾巴我绝对不会翘的,只会努力做得更好,争取明年再上榜。”图片

  原本是每年立冬之后才“火”的桐乡羊肉面,在这立夏时节频频出圈,这一碗酥羊大面的魅力,根本挡不住。

  桐乡是湖羊的重要原产地和重点产销区。近年来,我市创新打造了“兴羊富民”等数字化应用,构建湖羊智慧养殖体系,有效推动湖羊产业从“千家万户”散养向“高效规模”养殖转型,湖羊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稳定保障,也让产业的延伸发展也有了更多可能。

  一块色泽诱人、香酥滑嫩的湖羊肉,正是桐乡羊肉面的“灵魂”。生长在桐乡湖羊产业上的桐乡羊肉面,正成为桐乡不断向全国输出饮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带动全市农业走出了“接二连三”的步伐,合力打造桐乡羊肉面的美食IP。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后是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共38家。

图片
图片

接着是备受瞩目的星级餐厅榜单揭晓。

图片

去年的6个一星全部保级成功,分别是、桂语山房(西湖)、解香楼、金沙厅、龙井草堂、新荣记。

信息参考来源: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29A048FM00

https://txnews.zjol.com.cn/tongxiangxinwen/tongxiangshehui/202405/t20240508_22146663.html

2024年5月桐乡高铁火车时刻表,到站车次表

最新车次可向12306官方网站查询:https://www.12306.cn/

桐乡高铁站地址:
电话 : 0573-12306
地址 :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桥镇高桥大道51号

百度地图地址:https://j.map.baidu.com/13/aRk

桐乡高铁站到站车次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车次:

G7541、G1421、G7501、G1371、G1631、G1337、D2281、G7313、D3107、G7589、G7303、G1228、G1322、G1342、G1344、G1346、G1355、G1365、G1581、G1633、G1638、G1639、G1673、G7308、D2160、D2282、D2283、D2286、D3101、D3103、D3136、D3137、D3146、D3147、G43、G1651、G7529、G7539、G7525、G7521、G7337、G7305、G7383、G7391/G7394、G7395/G7398、G1301、G1321、G1325、G1509等。

桐乡到上海班次列表

桐乡到杭州班次列表

桐乡到厦门班次列表

桐乡到西安班次列表

桐乡市——了解桐乡从这里开始

桐乡概况

来源: 桐乡市政府

桐乡市人民政府网址:https://www.tx.gov.cn/

桐乡振东新区
桐乡凤凰湖畔

“古有梧桐,凤凰来栖”。桐乡因古时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而得名。全市总面积727平方公里,辖8个镇、3个街道,常住人口104.99万,其中城镇人口71万,城镇化率达67.87%。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耳目一新、刮目相看”高度点赞桐乡的发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央是桐乡。桐乡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居上海、杭州、苏州“金三角”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沪杭高铁、沪杭高速、申嘉湖高速、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体系发达。桐乡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文明市。特别是这几年,桐乡以景区全域化理念,一体推进美丽桐乡、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两次获“美丽浙江”建设优秀市和治水“大禹鼎”,跻身全省首批、嘉兴唯一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培育县(市),濮院、乌镇成为首批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

桐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交界之地,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置崇德县(1958年并入桐乡),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置桐乡县。在桐乡,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交相辉映,孕育了张履祥、吕留良、陆费逵、太虚、茅盾、丰子恺、钱君陶、徐肖冰、木心等一大批名人巨匠。近年来,桐乡先后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排舞之乡、中国文学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新戏剧之乡等荣誉称号,是乌镇戏剧节、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丰子恺中外散文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徐肖冰”全国摄影大展的举办地和颁奖地,也吸引到浙江传媒学院的落户。

桐乡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平安建设实现“十六连冠”,成功夺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发源于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桐乡成为全国“三治融合”的示范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乡收入差距比缩小到1.56:1,是全省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学在桐乡”教育品牌持续擦亮,中高考成绩领跑嘉兴。成功创设伯鸿系列文化品牌,伯鸿城市书房、文化礼堂分别实现镇、村全覆盖。在嘉兴率先启动省级医共体建设试点,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富有,人人参与发展、人人共享发展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形成。

桐乡将继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乌镇、发展好桐乡”的殷切嘱托,以“干事创业”为主题,以“争先创优”和“能力提升”为主线,全力开展“八大比拼”,努力把桐乡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的排头兵。

历史沿革

桐乡历史悠久,分布于境内的罗家角、谭家湾、新地里、新桥、张家埭、吴家墙门等数十处古文化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其中1979年发掘的石门罗家角遗址,属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

市境周时名御儿,属越国。春秋时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自御儿至今钱塘江以西皆属吴。

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冬,越王勾践灭吴,市境复归越。越自勾践以下,传六世而为楚所败,楚国“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地遂入楚境。

秦统一中国,郡县天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下设由拳、乌程等县,今市境属由拳县。

西汉时,御儿又称语儿。汉高祖五年(前202),今市境属楚国。汉高祖六年(前201),今市境属荆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改荆国为吴国,今市境属吴国。汉前元四年(前153)以后,恢复会稽郡,今市境属会稽郡。汉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今市境属扬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割钱塘江以东为会稽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今市境隶属吴郡。

三国吴黄龙三年(231),由拳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元

«至元嘉禾志»)。赤乌五年(242),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属吴郡,今市境隶属嘉兴。此后历晋、宋、齐、梁不变。

南北朝陈永定(557—559)初立海宁郡,今市境部分地域隶属海宁。

隋朝时,并嘉兴县入吴县,今市境属吴县,隶属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复置嘉兴县隶属苏州,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翌年,又废嘉兴入吴县,今市境隶属吴县。贞观八年(634),复置嘉兴县,属苏州,今市境其时仍名御儿,为嘉兴县西南境。乾符六年(879),升御儿乡为义和镇。

五代后梁开平初,吴越王钱镠废镇称义和市,属杭州,今市境随嘉兴隶杭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吴越王钱元瓘析嘉兴县西南境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今崇福镇),属杭州。元«至元嘉禾志»:“晋天福间始析崇德七乡置县于义和市,因乡以县名。”天福五年(940),钱元瓘于嘉兴县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崇德与嘉兴、海盐、华亭同为秀州属县。

北宋熙宁十年(1077),再割嘉兴县之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入崇德县。政和七年(1117),赐秀州名为嘉禾郡,崇德县隶属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秀州为府,称嘉兴府。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崇德县仍隶属嘉兴。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嘉兴军节度为嘉兴路,置嘉兴路总管府,后属于江浙行省,下辖崇德等三县一府(华亭府)。元贞元年(1295),升崇德县为崇德州,隶属嘉兴路。

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嘉兴路为嘉兴府、崇德州为崇德县。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改隶浙江布政司。从此,崇德随嘉兴隶属于浙江。宣德五年(1430),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奏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街道)。

清,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属嘉兴府。清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1912年,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1914年,石门复称崇德。1927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政府。1938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1947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8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桐乡、崇德先后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专区。1958年11月,崇德、桐乡两县合并,称桐乡县。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属嘉兴地区。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属嘉兴市。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隶属嘉兴市。

地理位置

桐乡地理位置
桐乡地理位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桐乡在中央。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乡,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一小时车程便可抵达上海,杭州,苏州,区位优势十分优越。全市总面积727平方公里,辖8个镇,3个街道。

人口规模

镇(乡)街道名称户数(户)人口数(人)城镇人口农村人口
梧桐街道638271811341712409894
凤鸣街道13159484153209616319
高桥街道13359473512802019331
濮院镇15702518764157210304
屠甸镇8319292951433114964
崇福镇27663997603954760213
洲泉镇15611630243008532939
大麻镇853336875369133184
河山镇678026380958316797
乌镇镇24468833804369539685
石门镇13384504341486935565

2023年末2024年初,全市户籍人口71.79万人,较上年增长0.4%,其中男性34.91万人,女性36.88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42.87万人,乡村人口28.92万人,占比分别为59.7%和40.3%。全年出生人口3888人,出生率为5.43‰;死亡人口6251人,死亡率为8.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0‰。年末,全市流动人口61.63万人,较上年增长13.2%。符合政策生育率达100.0%,其中,一孩生育率58.93%,二孩生育率38.40%,三孩生育率2.51%。

桐乡名人

   茅盾(1896—1981)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观前街。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所以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为了和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作’韧性的斗争’,一生用了一百二十多个笔名,有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长。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茅盾关心家乡建设,1980年5月在《颠江日报》发表《可爱的故乡》文中说’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过我的乡思。’当年12月,赠给乌镇中学图书一批。并为家乡赋词题字不下十余次,最后一次为家乡题字是’乌镇电影院’。
   1981年3月27日,沈雁冰病逝于北京。临终时他致函党中央,表达对共产主义事业坚贞不渝的信念,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中央根据其请求和一生表现,决定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沈雁冰著作等身,除翻译外,留下一千二百多万字作品。自1983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四十卷本《茅盾全集》,收录其全部文学著作。

   丰子恺(1898—1975)

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号子恺,笔名TK,崇德(今桐乡县)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弘一大师(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1975年4月,丰子恺回故乡探亲访友,作书画多幅分赠亲友。同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骨灰安放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子恺著作等身,历年不同版本之著译多达一百六十余种,部分著作曾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现有《丰子恺文集》艺术卷、文学卷共七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评其散文曰:’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脱。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
      1984年,故乡人民为纪念丰子恺,在原址重建缘缘堂,陈列丰子恺生前遗物、照片、手稿、著作等,供国内外友人参观瞻仰。

   钱君陶(1907—1998)

钱君陶,浙江桐乡人。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君陶艺术院院长。钱君陶的绘画,笔墨简洁,苍劲老辣,意境高古;书法篆、隶、草、楷皆工,尤以质朴灵动的隶书独步书坛;篆刻宗秦汉,在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后另辟蹊径,匠心独运,计白当黑,收放自如,边款长跋,诗文自撰,有过前人之处;收藏宏富,精于鉴赏。八十年代,其将毕生所藏书画文物数千件悉数捐给家乡,艺德之高,世人所仰。

   徐肖冰、侯波夫妇

徐肖冰(1916—2009) 191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自1920年至1930年在本县的一所私塾学堂念书。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天一”电通”明星”西北’等影片公司工作,曾担任《桃李劫》、《自由神》、《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影片的摄影助理,并参加上海左翼戏剧活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山西太原参加八路军,同年冬赴陕北延安 ,在后方政治部宣传科从事摄影工作,1938年任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技术部长, 同年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任摄影师,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在陕甘宁边区、华北抗日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进行新闻记录电影与摄影创作,拍摄了大量的新闻记录影片与图片。全国解放后他肩负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工作和创作工作,参加《毛主席、朱德司令等莅平》、《新政协筹备会议》、《开国大典》、《解放了的中国》、青春万岁》、《抗美援朝第一辑》、《万象更新》、《英雄赞》、《人定胜天》、《美丽的西双版纳》等记录电影的摄影或编导,出版《路》画册,主编《长江》画册。出版口述自传并在国内外举办影展。荣获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朝鲜政府二级国旗勋章、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国家图书奖等。曾当选中国文联第一至六届代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至四届理事、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三届代表、北市人大第一至二届代表、党的’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委员、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主席、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主席、中俄友协理事、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图片银行名誉行长等。
       侯波 1924年生于山西夏县郊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至1944年,在延安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现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抗战胜利以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摄影科长。1949年到北平,同年调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摄影达十二年之久。出版作品集《路》,荣获中国图书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首届国家图书奖等。曾是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

   程庆国(1927—1999)

程庆国,浙江桐乡人。桥梁结构和铁道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56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学位。历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桥梁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铁路》和《中国铁道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主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委员、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工程实践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俄罗斯运输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会悟(1898—1993)

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其父是晚清秀才,按辈分,她还是茅盾的表姑。王会悟在中学时代就接触了大量新思想、新文化。五四运动以后,王会悟来到上海,被介绍到黄兴夫人徐宗汉(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处做文秘工作。其间,李达作为留日学生总会的代表回国办事,与’女联’有来往,于是他们相识并相爱了。1920年下半年,王会悟和李达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终身伴侣。这年年底,陈独秀赴广东任教育厅长,党的’一大’筹备工作由李达和李汉俊负责。王会悟是唯一的工作人员,会议的食宿安排及开会地址等事务均由她一手操办。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李汉俊家召开。7月30日,会议开始不久,突然闯进来一个不速之客,在楼下望风的王会悟【】立即将这可疑情况报告给与会代表,具有秘密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果断宣布休会。果然,一刻钟后,法国巡捕就包围、搜查了李汉俊的家。当天深夜,转移出来的代表相聚商议另择会址,王会悟建议到她家乡嘉兴南湖这个僻静安全的地方去,她的建议在董必武等人的支持下获得通过。7月31日清晨,王会悟同代表抵达嘉兴后,随即巧妙地安排代表在南湖的一条画舫里继续召开会议 ,她自己坐在船头望风、放哨。直至傍晚,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一大’圆满结束。可以说,如果没有王会悟这位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会务兼保卫工作者,那么,历史就将可能是另一种写法。
      王会悟还主持创办了我党最早的一个妇女报刊——《妇女声》。在李达编写出版《社会学大纲》时,王会悟废寝忘食地协助李达抄稿、印刷、发行,做了大量辅助性工作。乌镇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王会悟首先发起的。王会悟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她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中国革命事业,尤其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她是一位为党、为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革命老人。

   汤国梨(1883—1980)

字志莹,号影观,女,祖籍浙江乌镇。我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诗词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其志自坚,有’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之美誉。 
       1905年秋入上海务本女学读书,求学期间,浙江发生了反对清政府向英国借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风潮。她积极参加保路拒款运动,经常在愚园、锡金公所讲演,听者激动,女界认款支持者甚众。1907年夏,汤国梨以第一名成绩从务本女学师范毕业后回到故乡,受聘于私立吴兴女校。先为教员,次任舍监,最后任校长。汤国梨深受新思想的影响,行事有新式女性的风采,1913年经蔡元培证婚,与一代儒宗、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结为琴瑟之好,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革命领袖均与会庆贺。婚后,汤先生积极配合太炎先生从事革命和学术活动,可以说,章、汤的结合是革命的结合,是两个人格高尚者的互相倾慕。婚后月余,’二次革命’爆发,章太炎支持讨袁,入京面责,遭袁世凯软禁3年,汤国梨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九·一八’事变后,章氏夫妇为动员抗日,不顾处境不佳,积极奔走呼号,创办伤兵医院一所,支援十九路军抗日。1925年6月,章太炎病逝苏州,汤国梨继承遗志,坚持办学,成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董事会,自任董事长,建立章氏藏书楼,又殚精竭力,整理遗书,筹备出版《章太炎全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为拒绝向汪伪政权注册,主动停办学院,不顾敌伪威胁利诱,保持民族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苏南和苏州市首届人民代表,历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苏州市政协委员等职。’文革’中,汤国梨得周恩来总理保护,免受迫害。1980年7月27日,汤国梨以98岁高龄病逝苏州 。1986年,迁葬于杭州西子湖畔南屏山麓章太炎墓侧,沙盂海题写墓碑。

汤国梨善诗词,工书法,著有《影观诗稿》、《影观词稿》,九十高龄后所作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陆费逵(1886—1941)

  字伯鸿,幼名沧生,桐乡市人。父芷沧,历任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幕僚。清光绪十八年(1892)改入江西南昌府幕,遂移家南昌。母为李鸿章侄女,颇识诗书。陆费逵天资聪颖。好学勤思,初由母教读,后即自学经吏。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受新思潮影响,弃旧学,攻学史地、算术、外文。二十八年,与人合办正蒙学堂,后因经费不继停办。明年春,以’蓬矢四方,男儿之志’,离家去武汉独立奋斗。三十年,开办书庙,出售《革命军》、《警世钟》等革命书籍,并自著《岳武穆传》以抒发反清革命思想。三十—年春,革命党人以日知会为活动基地,陆费逵即参加其活动。是年秋接办汉口《楚报》,任主笔。任职才三月,报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封,被迫逃往上海,任吕明公司上海支店(书店)经理。又参加筹建上海书业商会,任评议员兼书记。主编《图书月报》(出版三期)。三十二年,任文明书局职员兼文明小学校长。三十四年秋,进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宣统元年(1909)春,升出版部部长兼《教育杂志》主编,著文宣传教育救国论倡议改革旧教育制度。其革新精神,倾动一时。又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提倡白话文。二年夏,中国教育会成立,为之起草章程。辛亥革命爆发前,预计革命成功有望,以为欲振兴教育,首当改革教材,乃暗中邀集专家编辑教科书,又与商务印书馆同人沈知方、戴克敦等集资二万五千元,创办中华书局。书局于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开业陆费逵任经理,沈知方任副经理。书局以’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为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及时推出《新学制教科书》和《新编国民教育教科书》。此项教材,以五色国旗作封面,体例一新,风行全国。1913年,增资至十万元,设分局于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等地。同年,去日本考察出版事业,回国后改进经营业务。3年,出版《中华新学制中学教科书》和《中华师范教科书》。1914年,中华书局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唐绍仪、王正廷、范源濂和梁启超等任董事,自任局长。由梁启超主编《大中华》杂志,并出版《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妇女界》等刊物。1916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设分局四十余处,职工千余人,成为国内第二家华商大书局。后因经营失当,几至停业。1917年底,得常州大资本家吴镜渊投资,改组董事会,吴任驻局办事董事,于右任、孔祥熙等为董事,陆费逵被免去局长职务。1917年起,陆费逵复任总经理兼编辑所长,创办《解放与改造》、《新文化丛书》等。1919年起,又先后创刊《心理》、《学衡》、《国语》、《少年中国》和《小朋友》等杂志;刊印《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儿童文学丛书》。资本增至二百万元。1927年在香港设分局,规模益大。1929年,陆费逵在上海新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仪器,兼产桅灯。此后,扩充印刷所,承印国民党政府之证券、钞票。1934年,新建印刷厂于九龙。其设备之先进,居远东第一。1936年,陆费逵任中华书局董事长,至翌年春,扩资至四百万元,分局四十余所,沪港两厂职工达三千余人,是为中华书局发展之鼎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1933年初,陆费逵著文于《新中华》杂志,呼吁’一致对外’,’长期抵抗’,’将整个的财力、人力,准备作战’。1936年,创办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橡皮船、防毒面具等国防用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华书局上海总厂和编辑所停工遣散,总局迁昆明,保安实业公司迁香港。11月,陆费逵去香港,设立中华书局办事处。此后,香港分局赶印书籍,供应抗战后方。1941年7月,陆费逵病逝于九龙。
       陆费逵主持中华书局三十余年,编辑出版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影印)等巨著,以及各类图书近二万种,为中国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历任上海书业同业工会主席、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委员等职;抗战期间,连任国民参政会第一、二届参政员。著有《教育文存》五卷、《青年修养杂谈》、《妇女问题杂谈》等。

   吕留良(1629—1683

  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著有《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东庄诗存》六卷(《清诗纪事》作七卷)、《惭书》一卷;与吴之振、吴自牧合选《宋诗钞初集》、与张履祥合选《四书朱子语类摘抄》三十八卷;又有《精选八家古文》及后人汇刻其时文评语数种;刻印其遗文墨迹若干卷。此外,《大义觉迷录》中引用其日记多条。留良自幼推崇朱熹,为文似朱熹,翻澜不已,善于说理;诗学杨万里、陈师道,深情苦语,令人感怆。近人邓之诚说:’以诗文论,诚宗羲劲敌,唯史学不如。'(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1984年新一版)
       卒后受湖南曾静案牵连,雍正十年(1732)被定为’大逆’,毁墓开棺戮尸。时长子葆中(康熙四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已卒,亦株连戳尸;幼子毅中,斩首;家属、亲戚、门人,治罪,其孙辈大多流放东北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给披甲人为奴;家产入官;著作禁毁。其实曾静与吕留良素未谋面,因崇仰吕氏,即以吕氏私淑弟子自称。曾静谋划反清,事败,累及吕留良。辛亥革命后,冤案昭雪。浙督汤寿潜改西湖彭公祠崇祀三贤,列留良为三贤之一。知县及地方绅耆,为建新墓,筑纪念亭于孔庙后,蔡元培为之书额及联,立碑以垂不朽。今县境有留良、晚村两乡,用其名号命名,并于崇福镇筑吕园以为纪念。